輕鈣重鈣大比拼,做管哪個更好用
輕鈣與重鈣
01 基本概念,在比表面積方面,1000目左右的重鈣和輕鈣的比表面積均約為4.5,似乎在單位質量的粉體中,它們的表面積表現相當。然而,這兩者在性能上卻大相徑庭,猶如水火難容。一個顯著的區別在于團聚性。輕鈣的團聚性較強,而重鈣則相對較低。這引發了一個問題:我們能用什么指標來量化粉體的團聚現象?更深層次地思考,團聚是否與粉體表面的結構有關?這一問題值得深入探討,因為團聚現象影響到產品分散與性能。
02 比表面積與性能對比,輕鈣是通過化學提純法制作而成的。首先,將石灰石加熱至高溫,轉化為生石灰,然后進行水解,生成氫氧化鈣。接著,利用二氧化碳沉淀反應,在水相中制得細小的碳酸鈣粉體,通常粒徑小于12微米。與之不同的是,重鈣則是通過物理研磨將方解石、大理石、石灰石等礦石加工成特定的粉體。這兩者在外觀上有著顯著的區別:輕鈣呈紡錘體,而重鈣則為不規則形狀。但在微米級別的顆粒中,這種外觀差異似乎并未對性能產生明顯影響。
03 吸油值的奧秘,吸油值是另一個關鍵指標。輕鈣的吸油值遠高于重鈣,后者僅為前者的1/3到1/4。盡管比表面積相近,這一巨大差異讓人不禁思考,是誰在悄悄“偷油”?這與涂料或結構膠密切相關。例如,107膠價格不菲,但吸油值低的粉體往往流動性良好,然而也有例外存在。有些重鈣的吸油值接近大方解石,但流動性卻遜色于大理石粉體,這究竟是為何?
04 塑化方面,輕鈣被填充至PVC中時,塑化速度快,電流高,最終形成的型胚光澤度也較高。而重鈣的塑化速度較慢,電流低,型胚光澤度自然也不如輕鈣。看似比表面積相似的兩者,為何在實際應用中卻呈現出如此大的差異?對此,我們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。
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,總結如下:
01:結構決定性能:物理性質是基礎,化學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理解。
02:關聯粉體結構與性能:明晰這兩者之間的關系,將能揭示一些產品的潛在價值。
03:表面差異的影響:輕鈣和重鈣的表面結構差異顯著,但當達到一定細度時,其性能可能趨同。經濟性因素則是另一項需要考慮的維度